时间: 2022-07-07 09:04:30 来源:雅安日报
彩礼、嫁妆是我国缔结婚姻关系的传统习俗,赋有缔结美好婚姻的愿望和意义。但当男女双方没结成婚或者结婚后走到离婚的情况时,彩礼到底要不要退呢?
日前,记者从名山区法院获悉了一起离婚案件,在该案中,结婚时,男方给予了女方8万元彩礼,但领证结婚后,男女双方长期分居并未共同生活,导致感情破裂。在离婚时就遇到了彩礼退不退以及其他财务问题因而产生纠纷。
哪些情况,不需要退彩礼,哪些情况需要退彩礼?彩礼到底退多少,让我们从案例中了解。
案件回放:
双方长期分居并未共同生活
离婚时因彩礼问题发生纠纷
男方郑某与女方沈某于2020年9月经人介绍认识建立恋爱关系。2021年1月25日,两人办理结婚登记。沈某系再婚,已于2019年生育一女小沈,婚后郑某和沈某未育有子女。2020年11月,小沈随沈某到郑某家生活,由男方父母照管,2021年9月至2022年9月期间,其女儿在男方家附近的幼儿园上学。
婚后,沈某长期居住在雅安市雨城区,偶尔居住在天全县娘家,郑某不知道沈某在雅安市雨城区的具体住所,双方没有实际共同居住生活。郑某及其父母照管女方的女儿,女方已给付男方照顾女儿的生活费、教育费等共计3620元。
而郑某给付沈某彩礼8万元,另外给其的三金(戒指、项链,手镯)等在离婚时,是否要返还,双方产生了纠纷。
郑某于今年3月15日以夫妻感情破裂为由起诉到法院要求离婚并主张退还彩礼及相关财物款。
案件结果:
女方返还部分彩礼5万元
法院审理认为,本案中,原告郑某与被告沈某经介绍人认识,原告按照本地风俗习惯给予被告彩礼,双方于2021年1月25日登记结婚后长期分居,未在一起共同生活,被告未尽妻子应尽的义务,是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主要原因。
在本案审理过程中,原告向法院陈述,考虑到本地的风俗习惯、经济水平、彩礼的使用、消耗及双方的感情等因素,同意被告总共返还彩礼5万元,放弃其他的款项。原告的决定是其真实意思表示,不损害他人的合法权益,法院予以尊重并支持。
最终法院判决,准予原告郑某与被告沈某离婚;由被告沈某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返还原告郑某彩礼款5万元;驳回原告郑某的其他诉讼请求。双方未提出上诉,该判决已于2022年5月17日生效。
法官说法:
不当彩礼应予返还
返还比例要看具体情况
全社会倡导文明的、健康的社会风气,提倡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准则的婚姻行为。彩礼、嫁妆是我国缔结婚姻关系的传统习俗,与普通的无偿赠与行为不同,其赋有想与对方缔结美好婚姻共同经营幸福生活的愿望和意义。
法官表示,因此,给付彩礼后双方却未缔结婚姻关系,或者虽然缔结了婚姻关系却未确实共同生活,这种赠予就失去了意义,随着双方权利义务的解除,彩礼也应当予以返还,否则将严重损害给付人的合法权益,也不符合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有人认为彩礼是为结婚而给付的,未成婚就应该返还,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彩礼属于自愿赠与行为,不应该返还。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是误解。法官表示,在一些特殊情形下,我国法律会有条件的支持当事人的彩礼返还请求。
哪些情况需要退还彩礼?2020年12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适用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其中第五条明确: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1、双方未办理结婚登记手续;2、双方办理结婚登记手续但确未共同生活;3、婚前给付并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适用前款第二项、第三项的规定,应当以双方离婚为条件。
如何认定彩礼范围及返还比例?男女从缔结恋爱关系到结成夫妻,中间会产生很多金钱和财物往来,发生纠纷时一方可能会要求另一方返还所有的资金和财物,但这样的要求可能会过度扩大彩礼的范围,造成受赠方不合理的损失。
具体来说:一是分清彩礼和普通赠予。对于双方为维持感情时互相赠送的财物,或是根据当地婚姻习俗支付的“认亲钱”等,一般认为是一个成年人基于其真实意思表示的有权处分行为,不属于彩礼,应当从彩礼返还请求范围中去除;二是考虑彩礼的合理使用情况。生活中大部分人会把收到的彩礼用于筹备婚礼、购置新房家电等大型项目的开支,此外还会用来作为小家庭的日常生活花销等。这些合理支出将彩礼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根据法律规定离婚时应当平均分割,此时可考虑将该部分支出折抵彩礼;三是考虑双方的过错。若男方有欺瞒、不忠、家暴、赌博、吸毒等过错行为导致感情破裂离婚或不婚的,在返还彩礼时可以考虑适当减少或不予退还,反之则可考虑多还或全还;四是考虑当地经济水平和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文中人物均系化名)
何谐
本报记者 李晓明
审稿:程普 白雨锶
责任编辑:郭涵
来源:雅安日报 日期: 2022-07-07 09:04:30
编辑:郭涵
北纬网 版权所有 本网常年法律顾问:四川雅州律师事务所袁红伟(18980172300)律师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yarbs#beiww.com(请将#替换为@) 举报电话:0835-2350262 17781610663 公众投诉举报处理制度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51120170012号 蜀ICP备14021017号-1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川B2-2008012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川字第00109号